8月8日下午,应电气学院邀请,东华大学邹磊教授与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刘伟伯博士及薛亚妮博士到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三位专家在电气楼401室分别作了题为《基于加密解密策略的防窃听状态估计》(邹磊)、《基于人工智能的金属增材制造工业数据分析》(刘伟伯)及《基于仿真的人道主义物流多目标设施选址优化方法》(薛亚妮)的专题学术讲座。学院师生听取了报告。
电气学院领导及师生听取报告
邹磊教授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状态估计问题的研究工作,在自动控制领域发表SCI论文共计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各1项,入选上海市海外领军人才(青年)项目,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三等奖各一项,目前担任4个SCI期刊编委、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IEEE)协会高级会员、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高级会员。现任东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邹磊教授首先讲述了网络化通信带来的工业系统信息安全的研究背景,并指出保密级高的加密算法由于其功耗和处理时长等因素无法适用于大量的工业级应用场景,因此黑客可通过窃听获取信息并导致数据泄露。同时,邹教授结合我校航空航天的应用背景通过无人机遥控的案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黑客窃听的过程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进一步,针对这类通讯安全问题,邹教授从如何设计加密机制、如何设计防窃听状态估计算法以及如何分析加密机制对防窃听状态估计性能影响等三个维度向大家分享了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邹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邹磊教授分享最新科研成果
刘伟伯博士目前任职于英国布鲁奈尔大学计算机系,深耕人工智能在工业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数据分析、演化计算、迁移学习、机器学习、医疗数据分析和工业大数据。曾获201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目前担任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和Journal of Cognitive Computation的副编辑,同时也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
刘伟伯博士的报告首先介绍了金属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也指出了目前该技术中工艺生产过程的缺陷与异常一直是制约其稳定性的瓶颈。刘博士为大家分享了他在该研究中的两大核心突破:其一,针对热成像数据缺陷检测难题,研发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图像增强算法,可大幅度有效提升热成像图像的对比度,显著优化后续图像分割精度;其二,针对电弧增材制造过程的异常识别,创新性地采用迁移学习方法,无需大量新场景数据即可实现高效检测。目前,这套电弧异常检测方案已在瑞典的电弧增材制造试线上完成验证,实用性与有效性得到充分证实。刘博士在报告中也向在场的师生分享了如何将理论研究与工业应用有效结合的宝贵经验,开拓了大家的应用型学术研究视野。
刘伟伯博士分享最新科研成果
薛亚妮博士目前任职于英国布鲁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多/超目标优化、进化算法、系统建模与仿真,以及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薛博士于2021年在布鲁奈尔大学伦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担任第22届国际计算科学大会(ICCS 2022)分会主席,并担任2022年和2024年冬季仿真大会(WSC)仿真与人工智能分会的程序委员会成员。薛博士同时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
薛亚妮博士的报告首先阐述了人道主义危机中,设施选址直接影响救援物资的配送效率与覆盖范围,而多目标平衡(如效率、公平性、成本等)始终是选址难题。随后,薛博士分享了其提出的“基于仿真的多目标设施选址优化方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解题思路。该方法以多目标优化(MOP)与仿真技术为基础,聚焦三个核心目标构建设施选址模型,并创新性融合演化算法与“基于代理的强制迁移仿真技术”,通过模拟不同选址方案下的物资流转、需求响应等动态过程,结合演化算法的迭代优化能力,在多目标间找到平衡点。以南苏丹冲突为案例研究中,通过该方法对救援站点布局进行模拟与优化,为复杂人道危机下的资源调配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薛博士的报告从国际化的视野讲述了如何将理论研究与社会问题相结合,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从思想上有了新的认知和提高。
薛亚妮博士分享最新科研成果
最后,文院长对三位专家的专题学术讲座表达了感谢。同时指出,此次报告内容丰富详实,蕴含深刻的学术思想与独到见解,为学院师生奉献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对于拓宽学术视野、激发研究思路具有重要意义。